虹梅南路—金海路通道越江段新建工程全长约米,起于浦西永德路北侧,于剑川路北侧入地跨越黄浦江,经西闸公路后出地面,终于金海路。其中圆隧道段长3.39千米,隧道直径为14.93米,一共有环管片。工程投资额近30亿元,是目前上海在建最大的市政项目,也是黄浦江底最长的公路隧道。虹梅南路隧道于年7月开工建设,工程预计于年初建成通车。该工程的效果图如图5-24所示。 图5-24上海虹梅南路越江隧道工程效果图 超大型越江隧道具有圆隧道距离长、盾构直径大、埋深大和地层复杂等显著特点,而作为盾构法隧道结构最为核心的构件管片,是隧道的最外层屏障,承担着抵抗土层压力、地下水压力等多种荷载,是影响隧道质量和安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确保隧道管片质量的最佳方式是执行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控制,把管理从运营阶段前移到施工阶段、制造阶段和设计阶段,及时解决存在的隐患,实现管片质量的积极控制。然而,管片的全寿命过程极为漫长,各阶段参与人员众多、涉及的信息种类繁多、具有复杂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很难将其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这对隧道管片未来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确保管片的质量和安全、实施管片全寿命管理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难题,在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隧道工程中,经过多方调研,决定利用BIM+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以隧道管片全寿命信息管理为主线来解决这一问题。借助RFID技术实现孤立分散的信息准确组织,实现进度信息、材料信息、工艺信息、安装信息、检查信息和维护信息的一体化管理;通过BIM模型承载项目设计及施工阶段全部基础信息并直观地反映管片隐患和病害的时空变化特性,并可视化的反映管片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规律;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寻找制造工艺、施工工艺与管片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管片的预防性维护决策提供帮助。在虹梅南路隧道建设伊始,研究人员就设计并开发了“虹梅南路隧道管片全寿命管理系统”,并用于管片的生产和施工全过程的管理与决策,并准备用于未来的运维期管理中。 图5-25虹梅南路隧道管片全寿命管理系统结构体系 (1)设计阶段集成应用 图5-26隧道专用RFID标签图5-27安装后的隧道专用RFID标签a)分块设计b)拼装成环c)空间曲线d)定位拼装 图5-28管片拼装过程模拟 (2)制造阶段集成应用 图5-29管片制造阶段记录流程 图5-30管片制造阶段信息管理平台 (3)施工阶段集成应用 图5-32隧道施工管理平板端界面 图5-33隧道管片病害记录界面 图5-34隧道漫游界面 图5-35管片周边环境信息查看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哪家医院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zdatangtv.com/bcyytx/27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