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7-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各大面板厂各领风骚数年!

在年,日本TFT液晶面板占据了全球市场90%的份额,年这一数字升至94%。

从面板厂投产数量比例来看,全球60%以上的面板厂都在日本。

当时,液晶显示技术刚刚起步,生产线基本上以3.5代线以下为主,主要代表厂商有夏普、爱普生、日立、东芝、三菱、三洋和NEC等。

三洋电机由井植岁男(年-年)于年成立,并于年组成株式会社,创办人为松下幸之助的内弟以及松下电器前雇员。该公司的名字于日语中意思为“三个海洋”,指的是该公司的创办人有将他们的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横跨大西洋、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抱负。从摩电灯起步,后涉及音响、信息通讯、家用电器、商用机械、电子部品、电池等广泛领域。

年初与精工爱普生成立合资企业。

然而,中小液晶面板市场的激烈竞争,引起比预期更严重而持久的价格下滑。年将股份转让给精工爱普生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年3月31日,三洋电机宣布倒闭。

夏普公司(SharpCorporation)是一家日本的电器及电子公司,于年由创始人早川德次创立,总公司设于日本大阪。夏普是一家日本的电器及电子公司,在世界首次推出电子计算器和液晶显示器,在业内有“液晶之父”的美誉。

年夏普成功开发出了92*像素的行业最高水准TFT液晶屏,正是这一年成就了“液晶的夏普”。

此次夏普引领了液晶面板行业的发展,全球第一条6代、8代、10代线均由夏普创造。

但到年后夏普由于等离子显示技术投资失误、太阳能电池项目持续亏损、液晶10代线负担过重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年夏普接受鸿海的重建方案的决定,进入鸿海旗下。

日立制作所,简称日立,成立于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致力于家用电器、电脑产品、半导体、产业机械等产品,是日本最大的综合电机生产商。在日本制造业中是仅次于丰田自动车公司的第二大制造业公司,在日本全行业中也仅排在丰田、日本邮政、日本电信之后为日本第四大公司。美国《财富》杂志年评选的全球最大家公司的排行榜中排名第38位。

IPS就是由日立于年发布的新一代液晶面板技术,此后该技术生产的液晶面板成了苹果的标配,之后将该技术先后技术授权给LG、奇美电子。

年4月东芝、索尼、日立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整合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

年结束液晶面板制造相关事业。

精工爱普生公司,成立于年5月,是日本的一家数码影像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

年爱普生开发了1.3英寸VGA面板正式进入面板行业,年并购三洋电机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业务。年该公司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市占率还高居全球第3,但到了年滑至第10位。

年结束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

东芝(Toshiba),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也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公司创立于年7月,原名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年由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和芝浦制作所合并而成,业务领域包括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社会基础设备、家电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芝从一个以家用电器、重型电机为主体的企业,转变为包括通讯、电子在内的综合电子电器企业。进入90年代,东芝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成功从家电行业的巨人转变为IT行业的先锋。

东芝在许多产品上都是日本首家制造出的厂商,例如:雷达(年)、晶体管电视与微波炉(年)、笔记型电脑(年)、DVD(年)。

在平板电视产业的初期可以说东芝对液晶技术和等离子技术的选择是迷茫的,由于东芝缺乏等离子电视方面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等离子面板产业。加上等离子产业的日子似乎也不好过,年东芝毅然撤出了等离子电视的领域,全面转向液晶电视和SED电视的开发。

年东芝和日立、松下合资的IPS-阿尔法公司正式量产,并在年从松下电器手中收购了持有的全部股份,并将该公司更名为东芝移动显示器。

年4月东芝、索尼、日立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整合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东芝退出液晶面板业务。

三菱电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创立于年,是三菱财团成员之一,全球强。产品包含显示产品、手机、车载电气、机器、半导体和影像等。

三菱电机长期以来建立起的全球网络将旗下各公司、研究机构及制作所连为一体,为各事业部门提供的技术信息及资料,在各部门创造一流产品的过程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菱电机在保持公司在工业及重电设备、卫星、防御系统、电梯及自动扶梯、汽车用电子用品、空调、通风设备等领域的领先地位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拓展在移动通信设备、显示设备、显示装置技术及尖端半导体等领域的世界市场份额。此外,三菱还将致力于拓展新的事业领域,特别在环境保护和净化水质等领域取得了成功。

年三菱电机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NEC,简称日本电气或日电,成立于年,是一家跨国信息技术公司。年进入液晶显示屏业务。

年与中国大陆上广电集团投资建成液晶5代线,年合资公司破产同年ENC关闭了位于日本鹿儿岛的液晶面板工厂。

年NEC将旗下专门生产中小型液晶面板的子公司70%的股份转卖给中国的天马公司,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从年到年,日本面板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此时随着液晶面板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日本国内终端厂商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增加,面板尺寸和世代线均有所提升,主要以投资G3.5/4.5/6代线为主,新的面板厂商如索尼、松下陆续加入。

不过此时已经错过了日本面板行业发展的黄金期。

索尼,成立于年,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进入液晶时代之后,索尼显得有些后知后觉但又有些急功近利,从年开始就在OLED这个就算是20年后的今天也绝对算得上高大上的技术上投入巨大精力,并且在年就已经可以量产小尺寸OLED面板。

为了弥补在高端液晶面板的采购上的短板,年与韩国三星电子合作各占50%股份投资第八代S-LCD液晶面板厂。但想法是美好的,面板产业链的转移导致该面板厂从年起持续亏损。

年,索尼将野洲事业所的TFT液晶显示器业务出售给京瓷,到年年底经历了8年的亏损索尼最终将50%的股份专卖给三星,再将旗下液晶面板制造设备相关事业与东芝、日立整合将成立日本显示公司(JDI)。至此索尼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Panasonic的中文为“松下”(早期叫National,年开始逐步更改为Panasonic,年10月1日起全部统一为Panasonic)由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自年松下幸之助创业,发展品牌产品涉及家电、数码视听电子、办公产品、航空等诸多领域而享誉全球;该企业品牌跃入《世界品牌强》排行榜。

松下是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企业,年宣布进入液晶显示屏业务,年量产。

年将旗下位于千叶县茂原市的液晶面板厂出售给JDI。年旗下姫路工厂停产,松下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年8月31日索尼(Sony)、东芝(Toshiba)及日立(Hitachi)将旗下表现不振的LCD业务分拆出来,与政府支持的基金合组联营公司JapanDisplay,而JDI也成了目前日本仅存的液晶面板企业!

虽然日本官方多次牵头参与面板厂商之间的兼并重组和技术整合,以期重振雄风,但似乎很难扭转颓势。

这与日本自身整体经济形势走下坡路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显示面板产业的全球重心转移有关。

日本投资热度大减,但在技术上依然保持了一定的优势,而且上游的材料、设备和零部件等产业配套依然可以说是全球最完善也最具竞争力的市场。

15年前——

韩国企业复制了成功

在-年液晶产业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TFT液晶面板行业,用不到10年时间,硬是把日本人挤下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韩国LCD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Orion电器公司开始生产计算器与电子表用的TN-LCD。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企业就是通过试生产线中应用最先进的设备,来作为学习平台和培养量产能力。在自身技术能力不足的液晶灌注工艺等方面,就采用“偷师”的方式去学习日本。

三星在日本设立了一个研发机构,利用产业衰退期,雇佣失业的日本工程师,积累研发能力。

现代集团创立于年,曾是韩国5大财团之一。

年,现代集团开始了液晶面板的研发,设立了LCD事业部。年,现代电子从日本Oprex公司引进了TN-LCD技术,并从日本引进了一整条生产线。

年开建第一条2带线,但是由于投资金刚山旅游项目,使得工程延误了一年多,直到年底才投产。这个延误是致命的,它使得现代集团的液晶业务从刚开始量产就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以至于再也没能赶上三星和LG的步伐。

年现代集团将液晶业务出售给京东方。

LG电子成立于年,是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移动通信产品和家用电器领域内的全球领先者和。

LG从年开始了对液晶显示器的研发,到年才公开展示了成果。年,LG电子成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有大约名员工在试生产线上工作,每年生产1片10.4寸和12英寸SVGA液晶面板。

目前LG的生产基地主要在庆尚北道龟尾市和京畿道坡州市,其中龟尾市集中了LG的2代线至6代线。

年建成P1工厂(2代),年建成P2工厂(世界第一条3.5代),年建成P3工厂(4代),年建成P4工厂(世界第一条5代),年建成P5工厂(5代),年建成P6工厂(6代)。年,LG在坡州建成世界第一条7.5代线(P7工厂);年在坡州建成P8工厂(8.5代)。

三星电子成立于年,是韩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企业,同时也是三星集团旗下最大的子公司。

年,三星电子的子公司三星显示设备公司(SDD),设立了TFT-LCD研究小组,随后从美国OIS公司获得了技术许可。

年,三星电子在其半导体事业部内设立了一个特殊事业部,专攻TFT液晶技术。同年,三星建成了一条×mm的试生产线,第二年又研发了在×mm玻璃基板上,一次生产2片10.4英寸液晶显示器的技术。

年底建成第一条2代线;年建成第一条3带线;年建成第一条3.5带线,而当时日本还只有3代线;年三星建设了两条5代线;年和年连续建成两条7代线,均为当时的世界第一。

三星的液晶业务从年到年连续亏损了7年,在-年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

但是凭借韩元贬值和生产规模扩大,三星到年末实现了“咸鱼翻身”;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

LG的液晶业务从年到年,年均亏损5万美元,持续亏损了8年。

年是韩国企业的转折点:5月,LG和荷兰飞利浦宣布,后者投资16亿美元,换取LG液晶业务的50%股份,新组建的LG飞利浦公司于9月正式运营。

这笔交易不仅为LG带来了投资,也使飞利浦成为LG的大客户(年飞利浦出售了所持股权,成功在液晶面板业务中退出)。

7月,苹果电脑向三星投资1亿美元,以加速其液晶生产线建设。10月,三星接到戴尔电脑价值85亿美元的订单。11月,现代集团与3家美国笔记本电脑制造商——IBM、康柏和Gateway,签订了5年80亿美元的供货合同。

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这两家韩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原来的行业霸主——日本夏普。

韩国企业的凶猛扩张一举改变了TFT-LCD产业的游戏规则。

日本人曾经质疑这种疯狂投资的行为,但事后看,率先建设5代线正是韩国超过日本的分水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TFT液晶面板最终进入电视应用阶段的主角,已经换成了韩国人,而不是作为产业先行者的日本。

年起在桌面电脑上替代CRT,并批量应用于电视的液晶面板,都是由5代线首先生产的。

那时,日本企业不仅不相信韩国企业能够为5代线找到足够大的市场,而且业内认为5代线已经达到液晶工业的物理极限。只是当韩国企业凭借5代线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后,日本夏普才改变了保守态度,跳过5代线去直接建6代线。

10年前——

大陆救活了台湾面板业

液晶面板市场从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后,急剧收缩,到年初跌至谷底。

财务负担加重的日本企业失去了追加投资的勇气。除了夏普、日立和鸟取三洋继续对3.5代线和4代线投资外,其他日本企业的投资都处于搁浅状态。

但这一轮的衰退却引来了新的入场者——台湾企业。

我国台湾的LCD产业起步,比韩国还要早3年:年台湾敬业电子引进美国休斯公司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开始生产电子表用的TN-LCD液晶屏。

年,李逸士成立了中相公司,李担任过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的液晶技术部主任,是最早将LCD技术带到台湾岛的人。

但是由于无法与日本企业竞争,年,敬业电子破产倒闭,中相公司后来换手,称为美相科技(李逸士后因液晶诈骗集资40亿元新台币而潜逃)。

台湾民营公司由于实力薄弱,多数都难逃倒闭的命运。

由于日本与台湾岛的经济联系密切,到80年代初,夏普和爱普生先后在高雄和台中设厂,以生产大尺寸的TN-LCD为主。

日本厂商的投资,刺激了台湾本地LCD产业的发展。年后,台湾当局连续出台政策,鼓励扶植LCD产业的发展。

年,台湾工研院几乎与韩国三星同时开始对TFT-LCD技术的攻关。

年3月,台湾碧悠电子引进美国欧利宝公司的STN技术,在新竹县新丰乡建厂,成为最早涉足STN的厂商。

在年和年,南亚塑胶和中华映管,分别引进英国GEC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的STN-LCD技术。尤其是中华映管转移东芝的大尺寸彩色STN-LCD后,台湾的LCD产品进入了电脑应用领域。

年,日本企业在韩国人的凶猛攻势下,刻意高调地将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作为反击。这样一方面可以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

当年共有6家台湾企业相继获得了日方的技术许可,从而进入大尺寸TFT-LCD产业,是年被称为“台湾TFT-LCD产业元年”。

瀚宇彩晶成立于年,是由台湾新丽华集团和华邦电子共同集资,接受了日本东芝与日立的技术转移,采用AP-IPS广视角面板专利技术,一次开建了两条3代线,并在年投产一条5代线。年后停止了扩张步伐。

和年瀚宇彩晶分别将旗下3代线出售给胜华科技。

统宝光电成立于年,隶属于仁宝电脑集团,主攻中小尺寸低温多晶硅TFT面板。初期技术来源三洋。

年奇美、群创、统宝合并,至此统宝光电退出液晶显示屏市场。

中华映管成立于年,早在年就开始为美国RCA代工生产黑白电视机显像管。

年3月,其与ADI(三菱电机与旭硝子合资)达成协议,引进三代线技术,由ADI为其培训工程师和操作工,年5月正式量产3代线面板。

它是台湾第一家取得日本TFT技术的公司。

从年起先后在大陆福州、吴江、福清投资设厂。至今中华映管仍是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主要供应商。

友达光电成立于年,前身是同年破产重组的达基光电与联友光电。

达基光电(隶属于宏基集团)成立于年,初期技术来源IBM日本。联友光电(隶属于联电集团)成立于年,初期技术来源松下。

年友达再度与广辉电子(隶属于广达集团)合并,广辉电子成立于年,初期技术来源夏普。

年3月13日,达基与联友光电宣布合并,成立友达光电(AUO),一跃成为当时台湾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TFT厂商。

但是合并后的友达却面临产业衰退期,面板价格每月下降5-10美元,到年底,友达的积压库存已达数亿美元,财务非常紧张。

面对这种情况,友达仍然宣布扩产,咬牙完成了4代线建设。就在开工后不久,发生了事件,液晶面板价格跌至谷底。

但1个月后,由于液晶价格跌破了成本价,刺激了下游市场的需求,整个市场迅速回升。友达的积压库存在短短几个月内得以消化。

年友达税后亏损67亿元新台币,但到年,盈利达到60亿元。此后友达开始了5线代、6带线、7.5带线、8.5代线的迅速扩张。年友达8.5代线点亮。年收购东芝的面板子公司AFPD。

年后友达停止了扩张的步伐。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友达一度跻身全球前三。

奇美电子成立于年,隶属于奇美集团。年为上市与同属于奇美集团的奇晶光电合并,统一命名奇美电子,年并购IBM日本位于野洲的3代线(IBM从此退出液晶面板工业),并与对方合资成立IDT公司。

由于合资成立使奇美成为台湾企业中唯一一家不必支付技术转移费用的企业。

年,IDT液晶面板生产部门被索尼收购。年,奇美同时兴建6代、7.5代以及8.5代线各一条,年投产即遭遇金融危机。年奇美、群创、统宝合并,新公司暂称奇美电子,它超越友达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厂。

年合并公司改名群创光电,至此奇美电子退出液晶显示屏业务。

群创光电成立于年,隶属于鸿海集团。年奇美、群创、统宝合并,新公司暂称奇美电子,它超越友达成为全球第三大面板厂。年合并公司改名群创光电。

群创光电在台湾有14座工厂,拥有3.5G、4G、4.5G、5G、6G、7.5G到8.5G最完整的各世代生产线,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大中小尺寸LCD面板及触控面板的一条龙全方位显示器提供者。

元太科技成立于年6月,是台湾除联友之外最老的TFT面板厂商。元太的主要股东是永丰余造纸集团。

当年老板何寿川鉴于平板显示器将取代纸张的趋势,大举跨入TFT产业。年开建2代线。在不可能获得日本技术转移的情况下,元太结合台湾工研院电子所的技术,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技术人才,获得了量产技术,专营中小尺寸面板,终于在年扭亏为盈。

但随后在与有着深厚背景的台湾“面板五虎”竞争中败下阵来,年元太转型涉足电子纸,此后先后收购飞利浦电子纸事业部和E-ink奠定了其在电子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胜华科技成立于年,是集LCD、LCM和触控屏生产于一体的台湾制造厂商,触控面板行业巨头。在和年买入瀚宇彩晶旗下两条3代线。

但好景不长,起触控面板市场迅速降温,年胜达亏损达到32亿新台币。

年胜达宣布破产,退出液晶屏产业。

凌巨成立于年,主要投资者为凌阳科技。年首座STN厂量产,年买入华映的3代线。此后受到年金融危机影响,开始了长达5年的亏损。

年凌巨被华映收购。

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TFT产业,使其提前中断了从年开始的景气而陷入衰退,台湾液晶厂商陷入停产边缘。

台湾地区的TFT产业尽管规模很大(仅次于韩国),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却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台湾不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拥有大量来自本土下游产业(电脑和电视机等终端)的庞大需求,必须仰赖日韩和中国大陆的采购。

在全球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年8月,索尼、三星、LG等日韩企业取消了此前对台湾地区面板的订单,改为自己供货。

这直接导致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开工率降至4成,几乎濒临死亡线。同时友达和奇美纷纷将在建的7.5代、8.5代线延后量产,并开始将停产员工放无薪假。

年1-6月,由工信部、国台办出面,连续两次组织中国九大彩电厂商,赴台湾采购液晶面板,总金额高达44亿美元,总量超过万片,将台湾液晶面板企业,拉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潭。

此时中国彩电业正处于扩张期,与日韩彩电品牌杀的刺刀见红,稳定的面板供应对大陆与台湾来说是双赢的结果。

但是可惜的是商场如战场。

韩国企业从年2月起,突然以现金向台湾广达、奇美采购了万片库存,并签署年度采购协议。这种控制市场供应量的行为,立刻让大陆面板开始严重供不应求。

同时韩企压缩对华液晶出口量,开始涨价。年3-8月涨幅达30%以上,导致中国彩电企业再次陷入困境。而台湾企业坐视这种局面,跟进控制产量,从中大获其利。

在制约中国液晶产业发展方面,台湾和日韩保持同步。

年6月,台湾公布最新的大陆投资政策,禁止大陆企业投资台湾面板,同时限制台湾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

直到当年8月京东方宣布兴建8.5代线后,台湾方面才在年2月,不情愿地宣布同意放行岛内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高世代线,且要求必须与台湾本岛保持一个世代以上的技术差距。

除了这种歧视性政策,台湾厂商还与日韩厂商勾结,继续操纵液晶面板价格。

年国家发改委今天依法对韩国三星、LG,我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中华映管,瀚宇彩晶等六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年至年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了处罚,期间6家境外企业共召开了53次私下会议,协商面板产量,数量,价格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已达到对大陆出售面板步调一致。

5年前——

中国开始改写行业格局

年以前,中国在TFT方面的工作仅限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工作。

年9月,吉林彩晶(由吉林电子集团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合资),耗资8万美元从日本DTI引进了一条第一代TFT-LCD生产线(就是DTI建于年的旧线),并于年10月在长春试投产,其后因技术、资金、市场等一系列因素而夭折。

南京新华日耗资5万美元,从日本NEC鹿儿岛厂引进一条1代线(建于年的旧线),运回国后一直无法量产。

上光电NEC成立于年,由上海广电集团(前身为上海电视机厂)与日本NEC共同投资亿日元(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莘庄工业区建设一条5代线(世界第七条5代线),其中上广电占股75%,NEC占25%。

年投产,主要切割15寸液晶屏。年5代线被天马收购,上光电退出液晶面板市场。年中航集团接手上光电成立中航光电子,由天马集团托管。

上广电NEC的垮台背后,更多的是市场策略和人为因素在左右。

年10月,上广电投产后以切割15寸电脑液晶屏为主,此时市场主流已经逐渐转向17寸屏。当年上广电决定转向17寸市场时,韩国台湾厂商凭借其庞大的产能规模冲击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17寸面板价格迅速跌落至美元以下,造成上广电无利可图。

紧接着年9月,原上广电NEC总经理周家春退休,由原上广电光电子总经理施岳志(台湾人)接任。

施岳志空降后,又从台湾带来了一大批员工,并大量更换台湾供应商。上广电NEC进入了“台系人员”主导的时代。

仅仅过了1年,年11月,上广电高层集体换届,施岳志提出辞职由上广电电子股份公司总裁顾伟民接任。

两次换帅造成的人事动荡和管理混乱,让刚刚投产3年的5代线一直在巨亏中度日。最终在高额设备折旧、高价进口原材料、产品缺乏竞争力、人事动荡,以及技术依靠日本NEC(高额技术许可费用,占年销售额3%)的五重打击下,上广电NEC的“引进-吸收”模式走上了穷途末路。

日本三井财团则在其中成为最终的获益者。台湾人则少了一个潜在竞争对手。

京东方的前身是年成立的北京电子管厂。年1月,北京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包括2.5代线、3代线和3.5代线),当年9月又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2亿美元建设一条5代线,于年5月量产。

年6月,京东方联合该企业与现代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受让HYDIS的80.1%股权,其余19.9%由现代集团持有。京东方又于年11月独自收购了HYNIX名下的STN-LCD及OLED业务,在韩国成立了一个独立公司(年4月在北京建立京东方现代显示科技公司,把模组后段制造转移到北京)。在收购过程中,与京东方合作的台企开始搞小动作,暗地里把京东方对它的交底(情报)交给韩方。而此时京东方已经与韩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所以被及时告知台企在暗箱操作。于是京东方放弃与该企业的合作,退出交易,而该企业则与HYNIX签订了排他性协议,以6.5亿美元的价格单独收购,并为此交了0万美元的定金。不过京东方并非“负气出走”,而是算定了该企业筹不到足够的资金,虽然狡猾的人搞小动作,但不搞小动作的人更“狡猾”。最后,该企业无法筹足资金,无力收购,白交了定金铩羽而归。

这家台湾企业退出后,京东方“卷土重来”,于年上半年与HYNIX签订了意向书和协议。由于此时整个现代集团和HYNIX的财务危机加重,导致其债权人要求其资产变现,年下半年又遭遇液晶周期的衰退低谷,促使HYNIX急于出手。最后,HYNIX同意以3.8亿美元的价格向京东方转让HYDIS的全部股权。

在这个过程中,京东方的收购必须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当时还只习惯于把中国企业卖给外国企业的政府官员最常问的问题是:既然这个业务如此好,为什么韩国企业会卖给你?这个问题也有道理,因为后来确实有韩国国会议员对把TFT-LCD技术卖给中国企业的交易提出质疑。好在中国政府最后还是批准了这宗跨国并购。

当时京东方决策者也担心风险,为此制订了即使收购失败也不能拖累公司母体的原则,于是决定筑起一道“防火墙”,在韩国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再由这个“韩国京东方”出面进行收购。京东方于是成立了BOE-HYDIS,新公司更名为BOE(京东方)-HYDIS。并以这个已经属于京东方的韩国子公司进行资产抵押,成功地从韩国银行贷款。京东方实际投入资本金1.5亿美元,其余的2.3亿美元来自韩国银行贷款。年1月21日正式成交,此时距开始参与竞购已近两年。

年,还在亏损中的京东方,出人意料地开始大举扩张,连续上马了合肥6代线和北京亦庄8.5代线,掀起了一场“液晶风暴”。

国外主要TFT企业(三星、LG、夏普等)一夜之间全部改变了对中国技术封锁的态度,纷纷启动在华建设高世代线的项目。

之后,京东方又在鄂尔多斯、重庆、合肥等上马高世代线奠定了其在面板行业的地位,可以说大陆面板产业的崛起,京东方居功至伟。

龙腾光电成立于年,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台湾人搞的合资企业。年建成了中国第三条5代线。

龙腾光电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台湾人搞的合资企业。昆山以土地、基建、优惠政策等要素入股,占股51%。台湾宝成集团(世界最大制鞋商)、中强(璨宇)等也是大股东,龙腾光电的技术和管理依靠由多名台湾工程师组成的团队。

至今龙腾光电依旧以一条5代线打天下。

深超光电成立于年,由深圳市政府国资委下属深超科技投资公司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资年5代TFT-LCD生产线投产,这是继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之后,中国内地第四条5代线。

此后凭借富士康的天然优势在手机面板市场一路做大,年夺下手机面板龙头。年全球整体手机面板市场,出货数量前三名分别为深超光电、京东方、华映,市占率分别为16%、12%、10%。

天马微电子成立于年,早期从事显示器LCD玻璃的来料加工业务。年第4.5代线在上海开建,年投产。年天马母公司中航技25亿元收购上广电NEC的上海5代线,并由天马托管。

此后天马又在成都、武汉、厦门、上海投资建设了4.5代和5代线。目前在武汉的6代AMOLED线将在年投产。

华星光电成立于年,京东方生产液晶面板成功,也给其他厂家带来了希望。TCL在年与韩国三星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在三星的技术支持下建设一个液晶模组厂(4条生产线)。年投产当年即实现赢利。

TCL通过这个项目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从台湾挖角了两百多人),获得了自主建设液晶模组生产线的能力。这个团队后来发展为中国大陆液晶产业的重要力量,华星光电应运而生。

目前,华星光电共有三条液晶面板生产线,产品全线覆盖大尺寸电视面板和中小尺寸移动终端面板。两条8.5代线分别于年和年投产,在建武汉6代AMOLED线也将在近期投产。

南京中电熊猫成立于年,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新型工业化投资有限公司、南京新港开发总公司持股共同投资建立,由夏普提供技术支持。

年南京6代线投产,年南京8.5代线投产。

惠科创建于年,是国内最强的综合性IT制造企业之一。早年主要从事液晶显示器代工业务,年投资亿元在重庆开建8.6代线,预计年年底投产。

除了上述的TFT-LCD的生产企业外,国显、信利、和辉等企业加入到了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面板行业。

中国OLED面板厂汇总目前中国大陆已经开始投产的AMOLED生产线有:京东方鄂尔多斯G5.5代线,和辉光电上海G4.5代线,国显光电昆山G5.5代线,天马上海G5.5代线,信利惠州G4.5代线(已点亮,投产在即)。在建的分别为:京东方成都G6代线,天马武汉G6代线,华星光电武汉G6代线,将建设的黑牛食品与国显光电合建的固安G6代线,和辉光电上海G6代线和信利汕尾G6代线。

1、天马

上海天马G5.5代线于年四季度投产,今年一季度开始小批量生产,目标是争取年上半年批量供货。其生产方式为在厦门天马G5.5代生产线上完成LTPS背板制造,然后运到上海G5.5代一期生产线进行蒸镀、封装和模组组装。目前其主要AMOLED产品有5.0“HD,5.46”HD,5.0“FHD,5.5”FHD。目前天马计划增加投资建设二期,产能4千片柔性OLED面板,计划于年下半年投产。

武汉天马于年上半年投资亿元人民币,投资兴建第六代LTPSAMOLED生产线,年初开工建设,年7月份决定将部分产能改为柔性AMOLED产能,预计年年内完成主厂房结构封顶,年二季度搬入设备,年下半年或年一季度开始投产。产能设计为6万片1/2切割柔性OLED玻璃基板,可形成每月-万片5.5英寸AMOELD模组的出货能力。

2、京东方

年11月21日,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AM-OLED生产线投产。它是中国首条5.5代AM-OLED生产线,在全球范围内,此前只有三星有一条5.5代OLED生产线投产。

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AM-OLED生产线从年开始公开披露,其总投资亿元,玻璃基板设计产能为5.4万片/月,产品定位主要为中小尺寸LTPS及AM-OLED高端显示器件。

年10月23日,京东方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投资亿元在成都投资建设一条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一期项目);年2月29日,公司通过增资下属公司成都京东方的方式,追加投资亿元人民币,建设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二期项目)。项目总投资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为27个月,已于年10月开始全面建设,分两期实施。设计产能最终达至玻璃基板投片量48千片/月(一、二期各24千片/月)。玻璃基板尺寸:1mm×mm,项目选址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计投资亿元。预计年二季度投产。

3、和辉光电

年11月2日,上海和辉光电4.5代低温多晶硅(LTPS)AMOLED生产线奠基,具体位于上海金山工业区九工路的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项目地块。

和辉光电AMOLED生产线项目主要产品包括:4.5"、4.7"、5.6"中小尺寸显示屏及模组。拟建规模:阵列玻璃基板投片量1.5万片/月;彩膜玻璃基板投片量0.75万片/月;AMOLED投片量1.5万片/月;年产AMOLED显示模组.2万片。

年3月首片产品点亮。于年三季度开始量产,初始产能为每月1.5万片,年增加产能每月6千片,目前每月达到2.1万片玻璃基板,切割成5寸手机屏月产能超过1.2KK,在HTC、中兴等手机和华为手表上批量装机,其主要AMOLED产品有5.0HD、5.5HD、6.0HD、5.6FHD、8.0FHD和6.0WQHD。

和辉光电二期项目年9月20日签约。将建设第6代低温多晶硅(LTPS)AMOLED显示项目,力争进入全球AMOLED面板供应商三甲的行列。二期项目总投资.78亿元,总用地约亩,产品包括1至13英寸的中小尺寸显示屏及模组(部分柔性),产能可达3万片/月。该项目计划年12月开工建设,年底产品成功点亮。

4、国显光电

年3月16日,江苏转型发展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该汇报会上,清华大学与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政府签署了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产业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针对维信诺公司在江苏省昆山市建设5.5代AMOLED大规模生产线,及建设AMOLED创新研发平台等多项议题达成一致。这条投资总额为亿元人民币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后,维信诺公司将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拥有PMOLED(被动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大规模生产线和AMOLED大规模生产线的企业。

国显光电昆山G5.5代AMOLED生产线于年建成,上半年正式投产,初期产能4K/月,计划与黑牛食品成立江苏维信诺后在年将月产能提升至1.5万片,包含部分柔性显示产能。公司目前主打两条产品线: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同时也在积极争取进入车载市场。手机产品5.5“FHD、5.0”FHD、5.5“HD都已经量产。智能穿戴产品目前进入量产阶段。

5、国显光电+黑牛食品

黑牛食品年9月13日晚间发布定增预案,公司拟以每股不低于16.70元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78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亿元用于进军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产业。

具体募投项目方面,公司拟投入募资资金32亿元,与昆山国创、阳澄湖文商旅、创业控股三家公司合计持有的国显光电股权,共同出资设立江苏维信诺,并投资第5.5代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扩产项目。据介绍,国显光电第5.5代AMOLED生产项目一期规划产能为月加工玻璃基板0片,已建成投产。江苏维信诺设立完成后,其将持有国显光电控股权,扩产项目建设投产后,预计共可实现月加工玻璃基板1.5万片的生产能力,并将具备生产柔性AMOLED产品的能力。

此外,公司拟投入募集资金亿元用于在河北固安建设第6代AMOLED面板生产线项目。在河北霸州建设第6代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8.69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8亿元。项目预计整体建设周期为28个月。

第6代AMOLED面板项目选址在河北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基板尺寸为1mm×mm,设计产能为30K/月,包括阵列工序、蒸镀封合工序、模块工序、触摸屏工序等生产工序。项目预计总投资2,,万元。建设周期28个月。

6、华星光电(TCL控股公司)

华星光电在武汉投资25亿美元兴建的第6代以LTPS为背板的LCD与AMOLED设备投资目前接近完成。除此之外,华星光电亦积极布局大尺寸OLEDTV面板。先前华星光电决定在深圳进行的8.5代第二阶段投资,原本是以LCD进行,近期决定变更为以金属氧化物(Oxide)为基础的可挠式OLED与AMOLED并行,目前正对设备供应商进行招标。

早在年底,TCL集团由旗下骨干企业华星光电牵头,联合深天马、杜邦、住友化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立了广东聚华印刷平台显示公司,引进美国柯狄公司最先进的设备,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印刷显示技术的相关应用,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来突破印刷显示技术。如果该技术得到实质突破,将使得大尺寸OLED面板的成本大大降低。

7、信利

汕尾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香港信利国际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生产基地位于广东省汕尾市。该公司现有员工两万多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小尺寸平板显示制造商,产品涵盖TN、STN、FSTN、CSTN、TFT、OLED、EPD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工业、医疗、消费类电子等行业。

信利目前已经有一条G2(x)PMOLED生产线,产品主要应用于车载、家电、办公设备等领域。为了提升竞争力,年底该公司在惠州仲恺高新区举行了AMOLED面板惠州项目的奠基仪式,并正式注册成立信利(惠州)智能显示有限公司。

信利(惠州)智能显示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AMOLED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模组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客户定制生产10.4英寸以下的中小尺寸产品,主要应用于车载电子、医疗电子、军工电子及精密仪器产品。第一期4.5代AMLOED和TFT-LCD项目总投资63亿元,年一季度已经完成设备搬入安装,预计年四季度开始投产,满产达产后将实现月产能30KAMOLED(其中预留15K柔性AMOLED产能)及60KTFT-LCD4.5代面板,形成月加工mm×mm玻璃基板9万张的生产能力。第二期6代线目前正在规划中,将会在一期项目进入稳定运行之后开始投入建设。

面板的中国时代开始

在中国进入这个产业以前,这个产业基本就是日本、韩国和台湾把持。他们不仅在这个产业赚得盆满钵满,而且一路各种阴谋玩弄中国。

面板产业的故事,足够写一部产业江湖阴谋史,三十六计各种算计,都在里面。

当液晶产业被中国人撕开口子以后,所有的业内玩家的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夏普、三星、LG、奇美(台湾)都放弃了封锁战略,要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如果没有华星光电和京东方的产能做底气,中国大陆恐怕也只能忍气吞声。这就是独立自主的价值。

以目前的产能规划,年,中国面板企业总出货量将超越韩国。

中国面板行业最讨厌韩国的假冒低劣材料与设备,最恨的却是三井财团的疯狂掠夺

当年,三井帝国布局了广电NEC、京东方、昆山龙腾第一节重复“引进-再引进”的老路(1)

谁在打造“中国的索尼”?

年5月30日,日本三井物产驻中国总代表副岛利宏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三井物产是一家贸易类公司,其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多为负责‘推销’。三井物产在全球贸易上的优势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三井物产已与上海广电集团(简称:上广电)签订战略协议,目标是将它打造成中国的索尼。”上世纪60年代,索尼公司正是依靠包括东芝在内的三井财团企业群的支持,借助欧美市场发展壮大的一家日本消费电子类制造企业。

三井物产通过发达的商业网络时刻







































脸上白癜风能治好吗
多年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zdatangtv.com/bcyykf/bcyykf/12478.html

------分隔线----------------------------